查看原文
其他

多图刷屏预警!16岁前,温岭这里的孩子这样过七夕!现场超多人送祝福~

今天你看直播了吗 掌上温岭 2022-08-26


在石塘,
素来有农历七月初七
举行“小人节”祈福礼活动的习俗。
在这一天,
不仅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也是石塘人为家中
未满16岁儿童祈愿的节日。


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今天上午
在现场为大家进行了直播,
大家可以识别图中二维码,
收看直播回放哦~


接下来,
就让温小闻通过图文
为大家回顾一下今日精彩内容~~



Part1:准备






8月25日上午7时许,石塘镇东海天后宫前的广场上早已人声鼎沸,家长们陆续将五牲(三牲)、五果、六菜、四福食等祭品摆放上桌,为孩子们祈福的彩亭、彩轿也早已准备就绪。


“这是我家小孩的满金亭,今年增加了一个背着包袱的小人偶,寓意孩子已长成,可‘上京赶考、高中状元’。”

参与祈福礼活动的林秀芳告诉记者,她的孙子今年正好16周岁,是最后一年参加“小人节”祈福礼活动。今年,她提前两个多月为孩子订制了满金亭,祈愿孩子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在“小人节”到来之前,在石塘镇里箬村及周边村庄的家长们会提早一个多月,为家中未满16岁的孩子准备一座彩亭或彩轿。彩亭和彩轿均是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等原料扎制而成。在彩亭内部贴有观音和七娘妈版画像,彩亭上还分层装饰戏曲故事人物,如《八仙过海》《西游记》等。待祈福完成后,再一并将纸亭或纸轿放在铁锅中焚烧。


到孩子16岁时,则需准备满金亭、满金轿,上面分别装饰有带雨伞的男女青年泥偶像,祈祝孩子们成年后一帆风顺,此后他们便不再过“小人节”。因此,“小人节”又有“成人节”的内涵,被誉为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

Part2:开始






8时,“曙光圣地·祈福纳祥”石塘镇七夕习俗“小人节”祈福礼活动正式开始。


在欢快响亮的锣鼓声中,一系列富有渔家特色的表演轮番登场,引得在场观众连连鼓掌,大呼精彩。


随后,2名刚满16岁的孩子(一男一女)在妈妈的陪伴下,手拿满金亭、满金轿和烛台缓缓走上舞台。


8名妇女依次排开,并按顺序分左右将特色菜品送上。


待到主祭上香后,一位男性长者上台用闽南语诵读《娘妈诞辰颂辞》。


台下参与祈福礼的孩子们齐声朗诵,并祭拜行礼、感恩祈福。


现场,来自石塘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为大家演唱了《小人节之歌》,在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中,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了别具特色的“儿童节”。


此外,现场还为大家带来了大奏鼓等非遗表演,节目精彩纷呈,独具石塘非遗文化特色。


延伸阅读:石塘七夕“小人节”习俗知多少?


石塘七月七“小人节”祭拜与台湾省台南、高雄七星娘娘神诞祭祀,共同源于北宋期间京城开封流行的七夕风俗。17世纪中叶,来自福建的移民相继迁徙到石塘,带来了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完好保留至今,并在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

为保护传统民俗文化,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

2008年,被列入温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月,小人节纸亭制作工艺传承人石塘镇东兴村骆业生和原东湖村陈筱祥被列入第一批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1年

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目名单。


2017年至今

目前,石塘镇里箬村周边的20多个村庄都有“小人节”习俗。从2017年至今,已连续4年在东海天后宫前广场举行“小人节”系列活动。


作为石塘渔区独特的节日民俗,近年来,小人节作为民间乞巧文化“活化石”对研究汉族传统节日文化、闽南文化等方面的学术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它对于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推动旅游事业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而今,“小人节”不仅仅是一种节日习俗,代表了温岭特色,传承了非遗文化,更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宣传和推介石塘乃至温岭的一张重要名片。

- End -


文字丨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远笛

图片丨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海伟

视频丨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杰 潘都都 摄

张安 剪辑

编辑 | 蒋路娅 审核丨黄慧慧 校对 | 季虹希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温岭人丨择一事,终一生!温岭“最红爷爷”就是

▲看老公总有点不顺眼?这部在温岭拍的院线大片给你答案,发布会现场全是明星

33家企业提供200多个岗位!就在本周五市人才交流中心,3路、15路公交可直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